新闻速递

新闻中心

从文本建筑到立体阅读:中意专家解读“看不见的城市”

来源: 日期:2025-11-04作者:中意学院 浏览量:

20251031日上午,“文本建筑:‘看不见的城市’立体阅读”中意学术文化活动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钟庭报告厅成功举办。作为2025中意创新周系列活动之一,活动由同济大学中意学院、意大利研究中心、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意大利驻沪总领事馆文化处,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共同举办,以“看不见的城市”为主题,邀请来自不同领域的中意专家学者通过多元文化语言形式,共同解读城市的发展与关系脉络,吸引了近百名中外师生参与。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副主任刘刊主持了整场活动。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王兰首先致欢迎辞,她回顾了同济大学与意大利高校在建筑领域源远流长的合作历程,并强调此次活动通过文字、绘画、音乐等形式呈现城市空间及设计创新理念,生动诠释“文本中的建筑”这一学术主题,不仅向青年一代传递中意友谊精神,也共同铭记马可·波罗为中意交流留下的宝贵遗产。建筑是双方交流共同的语言,希望未来能继续加强国际合作。


随后,在悠扬的吉他音乐中活动拉开了序幕。意大利知名音乐家尼科洛·基亚拉蒙蒂(Nicolò Chiaramonti)、米开朗基罗·萨尔维尼(Michelangelo Salvini)登台,分享了全新音乐专辑《看不见的城市:乔治·米尔托的双吉他音乐》创作灵感。该曲目由两位音乐家组成的“萨尔维尼-基亚拉蒙蒂二重奏”(Duo Salvini-Chiaramonti)组合倾情演绎,旋律起伏之间,听众犹如亲临其境“漫步”不同城市空间,引人深思。

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副教授亚历山德罗·阿尔曼(Alessandro Armando)在专题学术讲座中,系统介绍了纪念图录《马可·波罗眼中的奇闻异事》所收录的五十六幅城市与建筑水彩插图创作背景与理念,探讨了作品与建筑设计、城市规划以及创造力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理解城市的关键在于把握空间尺度与历史事件的关系,例如用“手掌的纹路”等结构组合隐喻城市布局,通过元素之间的构建创造城市意象。

嘉宾对谈环节,5位中意学者围绕“看不见的城市”议题,从跨学科视角深入探讨了空间、语言、想象力与建筑和城市的关系:意大利驻沪总领馆文化处达仁利处长Francesco D’Arelli)表示,空间是可触摸的真实存在,不同文化对空间有着不同的处理方式。意大利城市建筑历经数百年沉淀,其想象力体现在广场、街道、建筑中,是一种宝贵的财富。此次活动是不同领域知识交流融合的典范,音乐、艺术、建筑、空间哲学在同一舞台展现,参与者本身即是知识交流的关键;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华霞虹教授则介绍了活动与专业课程知识结合的重要意义。“文本建筑”课程开设第一年起就引入了《看不见的城市》相关内容,如“城市与记忆”章节向学生展示体验不仅是可见事物,还包括音乐等无形元素,空间是人与环境的互动,强调多元感知对空间认知的影响;刘刊教授强调此次活动对于学生理解语言结构在建筑研究中的重要性,指出建筑语言不仅涉及空间元素、城市元素,还涉及诸多元素融合后的语言学理论,以及如何运用该理论进行设计管理;亚历山德罗·阿尔曼教授(Alessandro Armando)以建筑项目为例,强调风格和语言的形成依赖于个体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作品的流通和共享能够激发更多的创作灵感,通过集体创作可以更好地应对挑战,在城市中创造出具有影响力的作品;筑设计创始人、建筑师王卓尔表示,重读《看不见的城市》,文本充满想象力但又呈现了内在结构和原则,这种思考方式与教学理念相似,引发了对如何通过描述找到建筑中最重要元素的思考。

问答交流环节,中意双方教授、师生深入探讨了作品创作心得,在对话中加深对两国文化传统与现代发展的理解。外事办公室副主任徐云霞,中意工程创新学院副院长吴小惠,艺术与传媒学院学术发展部副主任丁凡,佛罗伦萨大学建筑系副教授安德烈亚·因诺琴佐·沃尔佩Andrea Innocenzo Volpe),以及中意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师生代表等也一同参加了活动。

活动为不同文化背景和专业领域的中意师生学者搭建了交流平台,促进了知识的融合与创新,对未来课堂教育和学术研究亦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